16.中國古代最大型、最先進的機械天文鐘的名稱及制作年代?
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成功地制造機械計時器的國家。這種計時器是以一個機械系統同時推動、控制和調節部件,既可演示天象變化,又能同時報告時刻。從東漢張衡到唐代僧一行,這種計時器屢被制造。宋初,張思訓于公元979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座有擒縱裝置的“渾儀”。其后,蘇頌于1092年制作完成了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最大型、最齊全、最先進的天文鐘,稱之謂“水運儀象臺”。
17.第一支溫度計是由哪國科學家于何時制作的?
答:近代物理學之父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利用空氣受熱膨脹和遇冷收縮的原理,于1593年制作了以空氣為測溫物質的第一支溫度計。
18.攝氏溫標是由哪國物理學家于什么年代建立起來的?
答:1742年瑞典物理學家攝爾西斯(Celsius)以水銀為測溫物質,將水的沸點定為零度,冰點定為100度,成為百分度的溫標。8年以后,即1750年,他的同事斯托默(Stromer)把兩個固定點的溫度值對換,即為著名的攝氏溫標。
19.我國用金屬密度作權衡單位量標準,始于何時?
答:我國現藏有明天啟三年(1623)和崇禎十年(1637)兩件長方體銅砝碼,根據對其比重、體積、重量的測定和相互關系的求證,可以證明我國在明末已開始用黃銅的比重作為定衡重的標準。較之清《數理精蘊》(始編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所載以金、銀、銅、鉛的密度定砝碼輕重之率還早八九十年。
20.法國米制基準是怎樣產生的?
答:米制創立于18世紀90年代,法國許多著名科學家在大革命的影響下,尋求一種適用于各國通用的計量單位制,提議以赤道到北極的地球子午線的千萬分之一作為基本長度單位。1791年,國民議會采納了以米為基本單位的計量制度的建議。隨即組織測量地球子午線弧長;測定4℃時1立方分米水的質量。根據測量數據,先后制作了一個純鉑千克砝碼和一支純鉑端面米尺,1799年6月22日一起保存在巴黎檔案局。同年12月10日國民議會批準公布了這兩個原器的值的法律。
21.在18世紀法國根據測定子午線長度確立米制之前,我國曾兩次測定過子午線,是哪兩次(年代)?
答:中國測量史上有過兩次測量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工作。第一次是在公元724年(唐玄宗開元十二年),由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發起進行的。由這次測量數據折算,子午線一度之長約合131.11公里,雖誤差較大,但它是最早對地球子午線的實際測量。第二次是在1702~1710年間,清代康熙皇帝組織開展的大規模經緯度測量。這次測得經線一弧度之長合115.2公里。這與18世紀末法國建立米制時測定子午線一弧度長111.2公里比較接近。而測定的時間比法國早70多年。
22.“米制公約”是哪一年簽署的?
答:19世紀初開始,米制被歐洲各國和天文、物理等國際組織相繼采用或推薦采用,米制在世界上的影響迅速擴大。法國政府于1870年8月、1872年9月兩次召開由采用米制國家代表參加的“國際米制委員會”會議。1875年5月20日,俄、法、德、美、意等17個國家的全權代表簽署了“米制公約”,決定設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和國際計量局(BIPM),當時稱萬國權度委員會和萬國權度局。
23.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是哪一年召開的?迄今已經歷了多少屆?
答: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是1889年召開的。根據“米制公約”附則(1875年)規定,國際計量大會至少每6年舉行一次。自第一屆(1889~1894年)至第十屆(1954~1959年),70年間共經歷了10屆國際計量大會。其中有8屆是每6年一屆。但是由于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使第五屆(1913年)和第六屆(1921年)相隔8年;第八屆(1933年)和第九屆(1948年)相隔15年舉行。自第十一屆(1960~1963年)開始,改為4年一屆,至第二十一屆(1999年10月~2003年10月),44年間,共經歷了11屆國際計量大會。2003年10月13日到17日舉行了第二十二屆國際計量大會。我國1977年加入《“米制公約”,從1979年第十六屆國際計量大會起,每屆都派代表團出席。
24.“國際法制計量組織公約”是哪一年簽署的?
答:19世紀末,貿易發展,要求“米制公約”的活動擴展到法制計量和商貿領域,1893年提議在國際計量委員會下設“應用計量咨詢委員會”。1937年由37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召開了國際應用計量會議,決定成立國際法制計量臨時委員會,并產生了“國際法制計量組織公約(草案)”。1955年10月12日,美國、聯邦德國等24個國家在巴黎開會,簽署了“國際法制計量組織公約”,同時成立國際法制計量組織(OIML)。
25.清末為使我國度量衡量制與國際米制銜接,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1875年的“米制外長會議”和1889年的“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當時中國清政府都未參加,至清末始派員考察外國度量衡制。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商請國際權度局定做營造尺(32厘米)和庫平兩砝碼(37.301克)鉑銥合金原器和鎳鋼副原器各一副,1909年(宣統元年),該原器、副原器經國際權度局準確校準、給予證書攜送來華。清政府依照副原器制造地方原器頒發各直省,為檢定各種度量權衡之標準,使清末度量衡單位量值可以有米制作標準。
26.國際單位制是哪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采用的?
答: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采用米(m)、千克(kg)、秒(s)、安培(A)、開爾文(K)和坎德拉(cd)六個基本單位(1971年,又增加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mol)為第七個基本單位)為基礎的單位制,定名為“國際單位制”,國際符號為“SI”。
27.量塊是誰發明的?
答:1900年,瑞典工程師約翰遜發明量塊。
28.民國時期,我國度量衡采用米制曾經過哪兩次(年代)改制?
答:1915年,北京政府公布《權度法》,采用甲制(營造庫平制)、乙制(萬國權度通制)并行的辦法。甲制為輔制,比例折合,都以萬國權度通制為標準。1928年,頒布《民國權度標準方案》和《度量衡法》,規定采用萬國公制(米制)為標準制,市用制為輔制。可看出兩次改制都以采用米制為主,并努力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米制外文名稱如何中國化,使國人易于接受米制單位中文名稱;二是民用輔制如何與米制有最簡單的比率和換算關系。1928年確定推出“一二三權度市用制”,即1市升=1公升,1市斤=1/2公斤,1市尺=1/3米,使市用制單位量值可以有米制作標準,順利地與米制接軌。
29.20世紀中國政府計量行政機構的變遷是怎樣的?
答:1909年清政府農工商部設立度量權局;1912年民國政府農商部成立,兼管度量衡;1930年民國政府工商部設立全國度量衡局(1935年起兼辦工業標準事宜)。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財經委員會技術管理局設立度量衡處;1955年國務院設立國家計量局;1988年,國家計量局、國家標準局和國家經委質量局合并組建國家技術監督局(1998年更名為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
30.新中國關于統一計量單位制度發布了哪些法律法規?
答:1959年發布《關于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國際公制為國家基本制度;1984年頒布《關于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法定單位是以國際單位制單位為基礎,同時選用了一些非國際單位制單位構成;198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明確規定國家采用國際單位制。 (全文完)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7-15
2019-04-11
2019-04-10
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