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纖維計量站成立于1991年,歸屬中國纖維檢驗局領導,同國家纖維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以下簡稱“纖維質檢中心”)合署辦公。國家纖維計量站負責承擔全國范圍內纖維檢驗專業計量器具的計量檢定、管理及監督,量值傳遞及溯源,計量技術法規如計量校正規范、計量檢測規程的制修訂等工作。
國家纖維計量站站長、國家纖維質檢中心副主任韓世平是位“老纖檢”,從事纖維計量工作也有很多年了,他首先跟記者介紹了纖維計量站的背景,纖維計量屬于專業計量范疇,專業計量具有跨部門跨行業的專業特殊性,有些地方計量部門解決不了的問題,涉及不到的行業,就要靠專業計量站來解決,比如海洋計量站、南極考察時所用的低溫計量器具等都屬于專業計量的范圍,全國現有多個專業計量站,國家纖維計量站也屬于這個行列。為保障纖維檢驗設備的量值溯源,1991年國家纖維計量站成立。目前,全國擁有19個地方纖維專業計量站,主要負責纖維及纖紡儀器的檢定、測試,以及纖維計量技術法規的制修訂工作。
說它是“小”機構,并不是說它職能小,而是人數少。記者來到國家纖維計量站的辦公室發現只有幾個座位,國家纖維計量站副站長、質檢中心副主任張保國告訴記者,纖維計量站現有6名人員。就這么個“小”機構卻領導著全國19個地方纖維專業計量站的工作,并承擔了制定纖維行業內通用的計量技術法規的工作。近年來,國家纖維計量站已經制訂了10余項部門計量法規,并組織制訂了國家計量檢定規程和國家計量校正規范。目前的主要業務范圍在纖維尤其是棉花專業的計量器具的檢定和校準,在國儲棉的檢驗和工商交接過程中的貿易結算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說起棉花計量器具的檢定,就不能不提到棉花水分測試儀的強檢工作。各地方纖維計量站在實施強檢棉花計量器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幾年來棉花水分測試儀強檢的工作量在每年1萬多臺以上,覆蓋率達97%。據韓世平介紹,全國纖維計量工作會在每年5月召開,會后各計量站就著手當年的棉花計量器具的強檢工作,一般要持續幾個月才能全部完成。尤其是新疆,棉花產量和加工量大,地域面積廣,可能某個地區只有一兩臺儀器,由于路途遙遠,計量人員往返的時間就需要兩天,但是也必須要去,因為這是強制檢定,一臺儀器都不能漏。許多纖維方面的專業計量器具如含水、含雜等都要檢定,尤其是作為貿易結算的計量器具更是必須要檢。
說到棉花水分測試儀的強檢的意義,張保國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假設有600萬噸的棉花,按照1.5萬元/噸的交易價格計算,那么這些棉花價值900億元;若由于棉花含水造成每噸棉花重量差1%,就是9億元的出入。事實上,有些年度的棉花價格和交易量都要大于我們的假設,那樣涉及的數目遠不止9億。因此,加強纖維專業計量器具的檢定對保障棉農、加工廠和棉紡廠等各方合法權益有重要的意義?,F在推行的棉花儀器化檢驗,更是要求儀器化計量的準確,計量器具的量值統一、準確才能更好的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
計量管理工作是國家纖維計量站的基礎工作,其內容包括“量傳體系”的完善和計量執法兩部分。近幾年來,國家纖維計量站修訂了國家棉花水分測定儀的國家檢定規程,制訂了在線測水的部門計量檢測規程,為地方培訓了大量的計量檢定人員,研發了計量標準器和纖維檢驗的高阻標準器,研制了計重法的雜質儀,并對HVI軟件與我國信息系統的匹配性進行改造。計量執法方面,國家纖維計量站作為技術機構,本身不具備執法的權力,但是為了保證企業的計量器具有效,并能正常使用,國家纖維計量站鼓勵地方的纖維計量站獲得地方技術監督局的授權,進行計量執法,必要時給予技術的支持和指導。
HVI維修保障體系:開在中國的HVI“4S”店
2005年,國務院批復的《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方案》實施,標志著棉花質檢體制改革拉開大幕。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棉花儀器化公檢逐步展開,我國進口的HVI設備逐年增多,目前全國的HVI達到了400多臺。尤其到了棉花檢驗季節,全國400多臺設備的維修保障就成了擺在面前的一大難題。當時這個難題讓纖維計量站感到壓力,為此,他們沒少動腦筋,在學習了美國農業部USDA的經驗后,決定成立HVI維修保障中心。韓世平回憶道,“為了籌備這個保障中心,我先后兩次去美國,主要是跟烏斯特公司談這個事情并學習借鑒美國方面的經驗。后來,我們把全世界12個國家的烏斯特公司的CEO請到蘇州,召開了專門的會議,我代表中方維修保障中心負責人參會,借此會議我們學習了全世界其他12國的經驗。后來,我們經過反復討論研究,考慮到中國的國情,決定將保障體系建成以國家纖維計量站為中心的三級區域管理模式,相當于中國的HVI“4S”店”。
三級區域管理模式也就是將HVI維修保障體系分為國家纖維計量站、區域保障中心和各具體的HVI實驗室分為三個層次,也可以說是三級。國家纖維計量站作為這個體系的核心,主要負責建立規章制度和全國HVI保障工作的組織協調;區域保障中心是根據HVI實驗室的分布建立的,負責該區域內維修保障任務的協調和調度;各實驗室的HVI維修保障中心是該體系最基層的部門。各實驗室都配有專門的維修保障人員,當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可以向上一級的保障中心上報,三級區域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儀器維修保障的效率和效果。
“軟件”建設——HVI維修保障人才隊伍初見規模
三級區域管理的設想有了,HVI維修保障人員哪里來?當時對于許多纖檢人來說HVI是個新事物,儀器的維修和保養工作是一個空白,每每設備出現問題都求助于烏斯特(中國)公司的技術人員,這顯然不能滿足幾百臺設備的維修保養要求,培養自己的HVI維修保障隊伍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國家纖維計量站定期組織HVI維修培訓,請烏斯特公司的培訓老師授課,學員來自全國的HVI實驗室,培訓班分為針對新人的初級班和針對已從事HVI維修工作的老學員的提高班,內容從HVI的工作原理等理論知識到設備簡單問題的排除和解決。很多學員是帶著問題來參加培訓的,他們會把平時工作出現的問題提出來同培訓老師和同學一起交流;還有些實驗室平時檢驗任務少,檢驗儀器使用的頻率不高,維修人員碰到的問題也少,每年一次的的培訓正是他們進一步熟悉HVI的機會。就這樣,HVI培訓工作從零開始,每年舉辦一次,到今年成功已舉辦了6次培訓班,培訓了規模達220余人的維修保障隊伍。正是有了這些年不間斷的培訓工作,才建成了今天這支隊伍。
不僅如此,去年的HVI維修培訓班上,學員們發現了幾位面孔熟悉的助教,原來這些助教是從纖檢系統的維修人員中選拔出來的,而前幾年的培訓助教都是烏斯特派來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再用兩到三年的時間,HVI初級培訓班的講師也能由纖檢系統的人員來擔任。除了內部的培訓,國家纖維計量站每年在全國范圍選拔5~7個骨干維修人員去美國的HVI生企業參加培訓。
這些年來,這支HVI維修隊伍基本上保障了儀器化檢驗工作的順利進行,幾年來沒有發生儀器大面積癱瘓、影響檢驗工作進行的現象。事實最有說服力:2008年全國棉花檢驗量增長快,而機臺的數量、檢驗能力還不能完全滿足,尤其是新疆的各棉花實驗室都是三班轉的,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都保證了設備的正常運轉,保障了棉花檢驗工作的順利進行。
“硬件”水平——棉花標準樣品庫和HVI零配件庫逐步完善
計量站辦公室隔壁的房間門上貼著“HVI維修保障中心”的牌子,這就是HVI零配件的儲備庫,進門可見整齊擺放的幾個柜子,柜子的每個隔斷和抽屜里裝滿了各式各樣的HVI零配件。張保國向記者介紹,這些大大小小的零件數量將近1千個,價值總額有100多萬。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HVI的零件都是有損耗的,需要定期更換,而零配件都是美國生產的,如果每次機器遇到問題都去美國采購,無疑會耽誤很多時間,也會影響檢驗的進程,而且零散采購價格高。現在通過集中采購的方式批量購買HVI零配件,采購的零配件放到HVI零配件庫里統一保管,當某個實驗室的設備維修需要更換零配件時,就可以從零配件庫中找到需要零配件發到實驗室。這樣既降低了成本,也節約了維修的時間。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7-15
2019-04-11
2019-04-10
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