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至20日,第25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在法國巴黎近郊凡爾賽市的會議中心舉行。這是國際計量界的一次盛會,國際計量局(BIPM)的56個成員國和CGPM的41個附屬成員大都派代表出席。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吳清海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了本次會議,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院長方向、副院長段宇寧、科技管理部主任高蔚作為代表團成員出席。段宇寧還作為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18個委員之一,參加了11月13-15日召開的第103屆CIPM會議。
本次CGPM大會通過了若干決議,涉及國際計量一系列重大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關于國際單位制(SI)的未來修訂。目前,用普朗克常數h、基本電荷e、玻爾茲曼常數k和阿伏伽德羅常數NA重新定義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的工作取得顯著成果,所需數據已基本滿足SI重新定義的要求。其中最困難的、用于“千克”重新定義的普朗克常數測量,也已取得階段性進展:不僅基于兩種不同方法的測量結果不確定度進一步降低,不同結果間的一致性程度也明顯得到改善。大會認可了當前工作的顯著進展,但由于實驗數據尚不完全滿足SI修訂的需要,大會鼓勵國家計量院、BIPM和相關學術機構繼續開展研究,以期在2018年第26屆CGPM會議上通過關于SI修訂的決議。
中國計量院從2005年起開展了旨在應對SI修訂的基本物理常數測量研究項目,經過近10年的努力,在玻爾茲曼常數、普朗克常數、阿伏伽德羅常數、精細結構常數測定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其中,玻爾茲曼常數測定,采用兩種不同方法均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并被CODATA收錄,為該常數的國際定值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關于CIPM委員的重新選舉。這是自《米制公約》簽署以來CIPM最重大的制度性改革。根據2011年CGPM做出的決議,第102屆CIPM會議于今年3月通過了新的“CIPM委員準則和選舉程序”,對CIPM委員實行固定任期制,并規定了嚴格的參選資格和選舉程序。
本屆大會按照選舉程序,并依據會費貢獻、區域平衡和學科互補等因素,選舉產生了新一屆18名CIPM委員。大批老委員退休,新委員當選。中國計量院副院長段宇寧再次當選CIPM委員,順利延續了我國在BIPM最高領導機構的任職。
此外,大會還設立了“CIPM選舉委員會”。該委員會由9個成員國的代表及CIPM主席和秘書組成,負責協助CGPM和CIPM進行委員選舉工作。質檢總局計量司副司長張益群當選CIPM選舉委員會成員,參與本屆大會至下屆大會期間CIPM委員的選舉工作。
三、關于BIPM 2016-2019年的年度會費?;诟鞒蓡T國對BIPM工作重要性的認可,特別是BIPM在協調和推動國際貿易、產業創新、氣候變化監測、醫療與健康有關的計量工作方面的重要角色,以及BIPM正在采取的制定長期戰略和優化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大會決定BIPM 2016至2019年的年度會費為1198萬歐元,同時歡迎各成員國繼續為BIPM提供各種形式的自愿性支持。
2013年,BIPM的會費比例依據聯合國會費比例的變更進行了相應調整,多數發達國家的會費比例大幅下降,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等國的會費比例大幅上升。目前,我國的BIPM會費比例為6.18,在所有成員國中居第六位,年度會費約為74萬歐元。
大會還通過了關于CIPM互認協議(CIPM MRA)重要性的決議,請各咨詢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與區域計量組織聯合委員會(JCRB)繼續開展關于簡化CIPM MRA運行程序的工作,為擬在2015年開展的對MRA自啟動15年來實施和運行狀況的全面評估做好準備,再次建議CIPM MRA的精神和原則應被適當納入相關政府間協議中,同時鼓勵各簽約機構積極支持即將開展的對CIPM MRA的評估工作。
BIPM是依據《米制公約》成立的一個政府間組織。CGPM是BIPM的最高權力機構,通常每四年召開一次會議。CGPM是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計量會議,主要就國際計量重大事務,特別是與國際單位制(SI)及其發展有關的事務做出決策;聽取BIPM工作報告,確定其下一階段的工作計劃和年度預算;聽取CIPM及其各咨詢委員會(CC)的工作報告;選舉CIPM委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