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NIST科學家開發出超精密鐘 (2005-06-13)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科技日報
瀏覽:1486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和科羅拉多大學“聯合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出世界上迄今為止最精密的時鐘。這臺時鐘可始終如一地產生紫外光脈沖,其持續時間為幾毫沙秒。這一成果可望在化學、物理學和天文學領域中的超精密測量中成為重要測試工具。
在物理學上,1毫沙秒相當于1000萬億分之一秒。這種由短波光脈沖構成的時鐘,能幫助人們觀測和識別出特定原子的光輻射能級,測定化學反應時間,以及測定納米尺度的物體等。這種新裝置還能幫助科學家實時拍攝精細結構圖像,一旦把眾多圖像匯集在一起,科學家就能詳細分析了解很多現象。研究小組負責人葉軍說:“這種紫外光源有極高的分辨率。從技術層面上講,產生這種紫外光系統不僅簡單而且成本低,不需要常用的放大器系統?!?
這種新裝置可產生“頻率梳”,即它所產生的頻譜像有均勻間隔的梳子一樣。這種短波光學“頻率梳”可望比當今微波原子鐘要精密100倍,所以,“毫沙秒梳”擁有最精密光學鐘的“梳齒”。聯合研究所開發的裝置采用了被稱為“高諧波發生”過程,以將紅外激光脈沖轉變成紫外光脈沖。紫外光可擁有幾十納米的波長。
過去,科學家依靠低重復率的放大器,以達到足夠高的光強度,但卻損失了梳結構的一致性。聯合研究所的科學家采用將低脈沖能量高重復率的毫沙秒激光同高質量共振腔相耦合的方法,解決了上述的問題。激光通過真空室中的6個定制鏡子之間電離氣體實現來回反射,使光強度增強了1000倍,又保持“梳”的結構不變。鏡子具有高度反射性,并能對光進行有效聚焦。由于采用標準激光器做振蕩器,而不使用復雜的放大器方法,因此該系統比傳統短波光源更簡單。